朋友,磕奇幻吗?
 
 

【黑暗时代AU】冈特家的梅洛普-后记

原文链接:[1] [2] [3] [4] [5] [番外和尾声] [尾声2] [最后一幕]

因为千头万绪,所以将用到的梗整理在这里,也是这次重看《哈利·波特》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读后感。

罗琳的混血困局

罗琳在《哈利波特》一书中写了“黑白灰”三个巫师和麻瓜混血血统的角色——伏地魔、哈利·波特和斯内普。但是却没能解决混血家庭所生孩子身份认同的问题。

伏地魔没什么好洗白的,但是弃养亲子也是他父亲绝对无法洗白的黑点。有人说,伏地魔不是出生于爱,所以不懂爱。我想问,这和说“私生子都是出生于欲望,所以肮脏”有什么区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出生于爱?那岂不是大家都是无爱的后代?这种论调不过是被爱包装过的偏见罢了。伏地魔的人格成因就是被弃养至孤儿院,简单直接。如果有人觉得到了孤儿院就有好心人关爱你,那不是还天真,就是《简·爱》这本书只喜欢看后半本。不论如何,孤儿院的人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在照顾不到的地方,那些孩子们形成的可能就是一种原始的丛林社会。所以汤姆·里德尔在孤儿院学会了把魔法当作强权的手段,明显还有狩猎并收集战利品等行为。当他发现父亲的真相后,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歧视麻瓜的道路,因为在他眼里他父亲就是麻瓜肮脏的最好证据,他本人就是巫师和麻瓜结合悲剧性的实证。我不觉得纯血家族不清楚伏地魔的身世,他们也未必在乎。因为这个身世不仅不是对他理念的讽刺,反而从他嘴里说出来尤其有说服力。

斯内普的案例更具有普适性。他生长在麻瓜和巫师结合的家庭,日常最大的烦恼就是父母吵架。当孩子不能解释父母为什么总是吵架的时候,他们会去寻找一个心理上可以接受的原因。而斯内普找到的原因就是父母出身和观念不同。而他本人是巫师,天然更认同母亲,鄙视父亲,说他父亲什么也不懂。所以,伏地魔最信任的人永远都是斯内普,因为他们是最像的。另外,也不难理解在这种家庭长大的斯内普,会对爱情作出原著中的选择。因为他的父母不论如何都是自由恋爱结合的,肯定是真心相爱的,只是相处比相爱难。斯内普不能接受爱上另外一个人的可能性,找不到比“受到伤害”更深刻的爱人方式,也无法一直呆在所爱身边获得幸福,所以只能一个人永远停在原地,“Always”。

邓布利多即使知道哈利的姨妈一家不好还是要送过去,是有道理的。哈利·波特在童年遭遇痛苦的时候,不论实际的原因到底如何,他在心理上都会把自己和表兄作对比,将一切归罪于自己是个孤儿,如果父母还在世肯定不会如此。并且,他一直不知道他是个巫师,对他的特殊能力没有概念,更不可能过早接触到混血家庭这种复杂的问题。进而,哈利的人生追求就变成了温暖的家庭和爱。魔法世界的出现给了他希望,弥补了他心理上的不足。这并不是哈利性本善可以简单解释的,善自然是因为有善缘。

可是这样,罗琳就留下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混血家庭的孩子难以解决身份认同危机。哈利并没有遇到这个问题,而伏地魔和斯内普的故事很有说服力。其实这也是有现实意义的,现实中不仅存在一些混血、跨文化家庭的孩子,还有随着全球化产生的大量二代移民孩子,他们都有身份认同危机。一个有趣的案例是瑞典足球运动员伊布,他父母宗教信仰不同,而他有句名言——“你现在就在和上帝说话”。罗琳非常ZZ正确,那么她就必须在作品中,证明这种婚姻是行得通的、是会幸福的。幸而,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奎妮和雅各布身上,我看到了她的企图心。

魔法世界的焚烧女巫——奇幻与现实

“在中世纪,不会魔法的人(一般被称为麻瓜)特别害怕魔法,却对魔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偶尔,他们抓住一个真正的女巫或男巫,焚烧是根本没有用的。巫师只要施一个最基本的凝火咒,一边假装痛苦地尖叫,一边美美地享受那麻酥酥的快感。怪人温德林太喜欢被焚烧的感觉了,她故意化装成各种样子,让人家把她抓住了四十七次。”

——《魔法史》巴沙特提到中世纪焚烧女巫的现象

唉!你们这些可悲的麻瓜啊!真的让人发笑!当一个麻瓜出身的巫师进入魔法世界,首当其冲的争论可能就是是否该剥夺其参与论史的political right,毕竟双方对“中世纪”和“迫害巫师”等等历史的定义和解读可能完全不同。再看看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好直说(不然又又又要被屏蔽了),真的很有意思。

这个设定显然是隐射15到17世纪的一些史实,而刚好《国际保密法》设定上是17世纪末颁布的。当我们去反思历史时,不是要去反思一个时代,或是反思某个宗教,而是反思历史上不合理的程序,以及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狂热冲动。是狂热本身出了问题。

喜欢奇幻可能需要那么一种天真和精神分裂。有一次我跑去和九州粉丝说,搞笑同人里九州角色也不能说“大清都亡了”,因为九州没有大清。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个疯子。 

布莱克式的王道

布莱克家族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笔墨不多但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家族。这种成功在于,虽然他们性格和人生选择各异,但可以确信他们来自一个家族。

布莱克家族显然采取的是王道教育。布莱克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固执己见,并且不惜牺牲一切坚持自己的理想。如果他们真的如原著中所说的那样古老,那么在封建社会可能只有一种家族会这样教育子女,那就是人王一族。更形象地进行对比,作为一般的权贵,上一个马尔福利益至上、明哲保身,那么他儿子或者说下一个马尔福可能并不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是马尔福家族得以长久延续的价值观基础。而“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唯一相似的是他们对理想和主义的坚持和牺牲精神。而理想和主义的具体内容,子女们都被允许有主见,都有权力和企图去实践理想和主义。“我就是王,而王就是规则”,也就有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就是王道。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西里斯和安多米达并不是布莱克的叛徒,只不过是时代不同、主义不同,他们在另一个意义上践行布莱克的王道。我也绝不同意雷古勒斯的叛变是“悔改”。他的三观主要来自于长兄出逃以后承担家庭责任,我甚至觉得他到死都认同纯血至上,只不过不认同伏地魔的方式,可能他觉得不正义或者不够纯洁高贵,可能他瞧不起伏地魔怕死不敢为理想牺牲。当然,他收服克利切,让家养小精灵心甘情愿地把“死后脑袋挂在布莱克家”当做荣耀,也是一种“士愿为其死”的王者风范。

马尔福和《保密法》

“《保密法》于1689年颁布,但直到3年后的1692年才正式确立,由各个国家的魔法政府强制执行。

富裕、有影响力的马尔福家族强烈反对实施这一法律。尽管他们非常看重纯血统的价值,并且坚定地认为巫师地位高于麻瓜,但马尔福家族的成员一直将麻瓜的穷人和有钱有权的人严格区分开来:他们在历史上一直和出身高贵的麻瓜阶层有着联系,既有皇室(征服者威廉和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都是很明显的例子)又有贵族,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搜刮了大量的麻瓜财宝和艺术作品。总之,他们之所以强烈反对《保密法》,是因为这部法律会迫使他们放弃原来享受的社会生活。”

——参考https://harrypotter.fandom.com/zh/wiki/国际巫师联合会保密法

本来马尔福只是前期的反面人物,这个设定一出,这个家族可真是变得有趣和立体多了。原来他们只是把巫师和麻瓜的高下放在嘴上,而把利益真心实意地放在了心里,甚至还有和麻瓜贵族过从甚密而不招非议的极限操作,真是把利益至上、见风使舵和明哲保身发挥到了极致。也许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马尔福才是最了解麻瓜社会的那一个,不过那时麻瓜的文明并不先进,留下的语言和文字(也许会叫《马可波罗·马尔福麻瓜世界游记》)估计也没有什么好话。具体又是怎么斗争和妥协,直到《保密法》出台,也是能引起人想象力的设定。

 !!!接下来不想看CP相关的可以关闭文章了。!!!

GGAD的一体两面

历史到底是谁创造的呢?是普罗大众还是少数精英?但谁也不否认,历史上无数璀璨姓名的主人,他们能力太强,具有改变历史的能力。而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就是在讨论这群人的命运。

难得糊涂,慧极必伤。当你特别聪明的时候,总是轻易发现别人都看不见的问题。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都敏锐地发现了巫师躲躲藏藏的问题所在。如果公开魔法世界,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完美新世界。

“For the Greater Good.”

虽然最终他们的历史评价天差地别,但是无法否认,他们是势均力敌之独立个体的同时,也是爱人和灵魂伴侣,他们的世界观是共鸣的。这也是丽塔·斯基特之徒攻击邓布利多的基础。

然而,他们在其他方面出现了分歧。创造一个新世界,可是怎么创造?

他们选择的不同主要是他们的良知和共情能力不同,用“CONSCIENCES”这个词可以完美概括。邓布利多爱的人多,能感知到的多,而格林德沃少。这就像硬币的两面,是上帝随便抛了一下决定了他们的命运。经常被大家忽视的是,找到Nuclear Weapon原理的人、把它造出来的人和投它的人实际是三波人。邓布利多做了第一种,而格林德沃要做第三种。

邓布利多从妹妹的事件更早获得了驾驭其才华的能力,也许格林德沃只有被逼到可以感知为止(也许就是不得不手刃邓布利多),他才会开始反省,进而获得驾驭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讲苔丝与梅洛普·冈特的悲剧,以及德赫的戏剧逻辑,不想看的可以关闭文章了。!!!

爱情故事如何长盛不衰

爱情和自由长期地被联系在一起。从穷书生爱上仙女到贵妇的情人,从江山和美人到天下第一和一生所爱,从都市偶像剧到耽美的兴起,似乎不论哪里有束缚,爱情都尝试去冲破它,不论是宗教、伦理、观念和阶级,还是金钱、权力和名利。这是爱情故事之所以一直被热爱的原因。

最近看了《德伯家的苔丝》BBC版,你知道现在网络评论和弹幕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你看到别人是怎么想的。总之,我是万万没想到,评论在认真讨论Alec和Angle两个男人,其中不乏Alec的支持者。这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角度,可能以前更多地把两个男人解读为象征意义。因为哈代原文小树林的一段写的是很隐晦的,所以我不是在批评这样一种讨论,而是有一些东西变了。《苔丝》的副标题是“A PURE MAID”,比起哈代作文的时代,大家可能会更多地去思考,如果苔丝承认确实受到Alec的诱惑而有lust,或者苔丝采用更加男权式的强制手段霸占Angle,是不是被社会允许,或者是否还符合这样的副标题。哈代作为男人把男人写得很淋漓尽致,只是女性和社会伦理的变化让人们关注的主题变了。这也是我把《苔丝》拆解写了这个同人的动机之一。

梅洛普落寞贵族的身份和被双方抛弃的形象,让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便想起了苔丝,她也是原著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完全能够同情她最后甚至不愿为了儿子举起魔杖救救自己。她强占了一个天使,也没能救自己。

虽然我不承认赫敏和德拉科在原著中的可能性,但是我认同两个角色的戏剧冲突。只是在原著中是没有空间去展开的,不然这本书就会变成《赫敏·格兰杰》、《格兰杰家的赫敏》、《红与绿》、《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或者是《马尔福山庄》,总之不是《哈利·波特》。这给了同人空间,但是同人多了以后,就走上了霸道总裁爱上我式的玛丽苏套路,还有就是不能突破原著中斯内普和莉莉的既有框架。如果说还可能有什么新意的话,比起两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更关注人物本身的内心冲突。如果我给这两个角色选一个必须不能删去的、内心冲突丰富的、人性闪光的时刻,赫敏应该是删去父母的记忆,而德拉科必然是天文塔放下魔杖。或许在另一个时空,他们的可能性可以由原始的冲动、亲情和世界观的颠覆来维持。而且大可不必虐恋情深,因为虐恋是时代和人物自身造成的,就算没有那么深刻,也可以那么痛苦。这也是我为了写Alec那部分把他们两个拉出来的动机,至少我尽量把草莓棚、马车调戏和舞会后的小树林等经典桥段化用在这段关系之中。

当然这个故事还是停在了赫敏入学,因为入学以后突然发现三个男人,一个是无疾而终的初恋形同陌路,一个因为混血受歧视有共同语言,看着她像看到他亲爱的母亲,一个是监视但同情你的魔法部官员之子,怎么写都很校园偶像剧。所以还是留下想象吧,因为这种故事已经写得太多了。

最后,如果说写这个同人有什么后悔的地方,就是下次千头万绪的时候,再也不要在叙事手法上耍聪明了,老老实实无脑顺叙,不然别人看不明白,自己还要掉一堆头发。

25 Sep 2019
 
评论(3)
 
热度(52)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